去年十一月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民進黨大敗,海外鄉親們非常失望。在極度的沮喪下,有人批評台灣選民沒有水準、不知死活、選擇亡國之路等等。更令人擔心的是,在民進黨支持度低迷下,很可能會輸掉明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而失去政權。再度讓國民黨執政,對台灣必定造成巨大的傷害。
責怪台灣選民有道理嗎?讓我們看看其他國家的選舉,以1992年美國大選為例。總統老布希爭取連任,民主黨的挑戰者是克林頓。1991年年初布希總統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中擊潰伊拉克強人海珊,贏得壓倒性勝利,獲得全美國人民的擁戴,民調曾經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支持率。民調落後的克林頓靠著一句競選口號「It’s the economy, stupid」 (笨蛋! 問題在經濟),成功翻轉民調落後的劣勢,並粉碎了老布希的連任夢。這情況很像目前的台灣狀況,民進黨政府認為執政成績優良,尤其防疫工作深受好評,但是選民並不買帳,不把選票投給民進黨。
全世界的選舉大多數的決戰點都在「民生經濟」。只要能讓人民的生活過得好,就很有機會獲得勝選。歷經三年的疫情肆虐,台灣人民的生活一定不好過,執政黨應該對「民生問題」有更多的關注。最底層民眾受害最深,他們應該得到更多的幫助。例如最近全民發放$6000,這些錢對底層民眾是一大支助。假如這些錢在早一年發,選舉結果一定不一樣。如今在野黨爭吵下才發放,功勞都被在野黨搶走了。
民進黨一直在誇口,這幾年台灣的經濟很好,這都是民進黨的功勞。沒錯,民進黨政府確實在總體經濟上做得很好,尤其在高科技產業有很大的進展,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跟高科技沾上邊,政府就是要照顧那些被拋後面的人群,而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民進黨的堅定支持者。
有盈餘表示國家的總體經濟發展良好,也就是執政的成就。被在野黨批成「超收」,這是惡意的言論,綠營不可跟隨。要讓選民瞭解財政的盈餘是執政黨努力工作下的成果。再者,政府的任務不在賺錢,有盈餘就應該分配給人民。人民得到額外收入,會再刺激經濟發展,社會自然會更加繁榮。
美國在這次疫情期間,歷經政黨輪替,但是兩黨政府都大幅發放現金支助企業、商家渡過難關,甚至發放現金給人民帶動經濟循環,這是從痛苦的經歷中學到的。美國在1930年代,歷經「經濟大蕭條」,當時社會的淒慘狀況,深深的存留在美國人的心中。痛苦的經歷使政治人物變聰明,避免社會進入大蕭條成為主要任務。大幅撒錢會帶來「通貨膨脹」,但是總比「經濟大蕭條」要好得多。美國的例子,台灣可以參考。另外一個對比就是中國,習近平在疫情期間的胡作亂為,使中國面臨經濟崩解的危機,中共正走入窮途末路。(作者為美洲台灣日報社長)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