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住在台灣故鄉的小妺寄來一張故鄉(屏東縣萬巒鄉的泗溝水)清明掃墓的照片。每年的農曆二月底至三月中之間是台灣傳統的清明節,是人們掃墓祭拜、追念祖先及過世親人的時節,我們客家人的習俗稱一年一度的掃墓祭祖為“掛紙”
記得小時候在屏東鄉下的農村,除了過舊曆新年外,每年的掛紙是我們小孩子們最期待、最興奮的節日。因為我們林氏大家族的所有祖墳都建造在離泗溝水故居老家步行須大約一個鐘頭的一個叫“北巷”的山腳下之墓園。每年掛紙那天一大早,整個林氏家族大大小小幾十個人,婦女們挑著裝滿祭品的擔子,男人們則扛著鋤頭及鐮刀,小孩們則跟前跟後地隨著大人們,大家一起浩浩蕩蕩地步行越過無數碧綠的田野及清澈的小溪往北巷山腳下前進。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掛紙那天大人們也許懷著沉重哀傷的心情,但對我們這些不懂人世滄桑的小孩子們來說,每年的掛紙就像個家族大遠足郊遊一樣的興奮,而且掛紙掃墓後我們還可享受那些好吃的祭品食物。
記憶中掛紙的前幾天,阿婆(祖母)和母親以及家族中的姑婆、叔婆、伯母們就開始為準備掛紙所需的祭品而忙碌了。她們忙著炊紅龜粄,竽頭粄(有摻蝦米及香蔥頭的鹹竽粄以及加黃糖的甜竽粄),煮紅蛋(整個蛋煮熟後再染紅),又殺雞殺鴨,忙得團團轉,我們小孩子也在一旁幫倒忙奏熱鬧,恨不得掛紙那天快點到來。
因一年只掃墓掛紙一次,家族們一走到北巷的祖墳墓園,只見所有的墓地周圍都雜草叢生。在開始清掃墓地,鏟除雜草之前,家族中的長輩們先合手拜祖先,秉告先人讓祖先們知道後輩子孫們要為他們清掃房子庭院了。接著大人們便用鋤頭、鐮刀鏟除墓上及周圍叢生的野草,小孩子們則將鏟除的雜草放成一堆以便燃燒清除。大家一起分工合作,經過一陣忙碌後,各個墓地看起來煥然一新,接著我們就把帶來的紅色墓紙用小石頭壓在每個墓頭、墓碑上(猜想“掛紙”這個名稱是由此而來吧!)。
然後,供上帶來的祭品放在墓碑前的平台上來祭拜祖先及過世的親人,除了祭品外每個墓前還擺了幾個酒杯,斟滿了酒。接著長輩們就把點燃的香枝分給每個人,然後大家排隊(男丁在前,婦女在後)先後在每個墓前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順利、財丁興旺又事業騰達。當祖先們在享用祭品及美酒時,我們就把帶來的一大梱的紙錢(冥紙),一張張地折疊成堆以便燃燒送給祖先們使用。當燃燒的紙錢之灰燼隨風飄揚在空中時,阿婆及母親都說那是象徵著祖先們歡喜快樂的心境。
整個掛紙祭墓的程序是虔誠而嚴肅的,連小孩們也都不敢嬉皮笑臉。那時小小年紀的我,手上拿著點燃的香枝跟著長輩們一起向公太、婆太及阿公等祖先祭拜祈福時,真正覺得自己是在跟祖先們通話。祖先們都聽到了我的祈求及期望,也相信祖先們一定會保佑關顧我而使我內心感到非常的平安及踏實。家族們也因一年一度的掃墓掛紙,大家團聚在一起而聯絡了家族間的親情,平時大家更能互相關懷互相幫助、和睦相處。
隨著年歲愈長,我離開家鄉愈來愈遠,從上大學開始,就很少有機會再回家鄉掃墓掛紙了。來了美國以後,學業、事業以及家庭的忙碌使我更難得有回故鄉的機會,一年一度的掃墓掛紙只能在夢中實現。但那溫馨的掛紙情景卻會永遠深刻在我的記憶中!(寫於北加東灣)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