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蓮華/洛杉磯報導)
㐃 洛杉磯台灣書院與UCLA舉辦台灣解嚴30週年論壇。( 洛杉磯台灣書院提供)
參加研討會的學者包括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
政治大學台文所教授陳芳明談「 台灣藝文的蓬勃發展」, 首先向觀眾分享自己在美國留學時受到政治啟蒙, 決定投身民主運動,以致流亡海外推動黨外運動的親身經歷。 他分析,台灣早期黨外運動能夠成功, 歸因是中產階級興起的大勢所趨,當時全球化產業發展, 中產階級不只期待有效能的政府提供人民更好的生活, 更對民主自由產生渴望,故中產階級與知識分子轉而支持黨外運動。
陳芳明強調,當時台灣現代文學深入描繪社會中下階層的律動, 可說是社會運動的先驅,如1983年李昂的「殺夫」、廖輝英的「 不歸路」、白先勇的「孽子」、田雅各的「蘭嶼行醫記」 等文學作品,分別為女性、同志、原住民等弱勢族群發聲, 刺激台灣公民社會的興起,風起雲湧的爭取民主自由社會運動, 文學無疑是走在政治解嚴的前導力量。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主講「台灣社會公民社會結構」 , 是以政治學角度分析指出,台灣的民主,是與國家認同、 公民社會同步發展,由於對歷史定位的歧見, 台灣解嚴後的統獨意識,不僅撕裂族群,加上中國的崛起, 台灣民主歷程,一直在內耗國力, 同時受到來自中國的干擾與在國際壓制台灣生存空間。
即使民主之路並不平坦,但吳㪫人向與會來賓保証, 有信心台灣的民主可以持續推進, 因為民主前輩耕耘已由年輕世代接棒,較能拋開政黨包袱, 追求社會公義,未來會慢慢發展成為正常的兩黨或多黨政治。
美國的台灣議題專家任雪麗以「水庫」來描述台灣的戒嚴時期, 國民黨政權圍堵民間渴求民主的壓力, 蔣經國執政後期明瞭再不改變,水庫即將潰堤, 最終在1987年解除戒嚴,讓壓力宣洩,台灣自此重生, 之後政經發展迅速,成為亞洲四小龍,民主典範。 台灣從爭取解嚴到深化民主過程,值得現在仍處於極權國家效法。
UCLA教授閻雲翔也在會中肯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台灣公民社會十分活躍,民主自由,都是台灣重要的軟實力, 也是台灣下一階段的民主深化與發展,最堅固的基礎。
當天,台灣書院也安排「台灣電影雙年展」展出電影之一, 放映萬仁導演1995年的作品《超級大國民》, 內容正是刻劃白色恐怖的時空,戒嚴到解嚴, 帶給平凡百姓的傷痕與一生沖擊。 由UCLA教授紀一新舉行映後座談,為與會探討解嚴30, 畫下圓滿句點。1119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