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看事情,從律法角度看;會計師看事情,從資源角度看。
從武漢肺炎開始,國民黨內就出現一個七十歲壞脾氣的老頭,透過掌握的媒體,不斷丟出極端的政治論調或是羞辱政府領導人,狂吠不已。政治上走極端,是縮小票源,卻可以強化同溫層戰鬥力;在大選上是失大於得,但在特定議題上,動員仇恨可以達到特定目的。那麼,國民黨,或者國民黨的戰鬥藍,走上偏鋒的理由是什麼?
「三中案」預計在十月宣判,這個被國民黨趙少康宣稱「非常非常的常規交易」,在專業會計師的看法卻是「典型的非常規交易」。判決結果是否影響到取得中廣的不當得利?少了中廣,還有顛倒是非的工具嗎?「戰鬥藍」成員可能是被仇恨動員者,但對趙而言,是否是中廣數十億資產擁有與否的政治生死關?整個戰鬥藍是否依此設計?
除了戰鬥藍,令人側目的是台北市「分贓白」,將市政府的公器當成綁樁的工具,不論紅藍綠白,只要可能有利二零二四大選的頭人,就分贓市政公器。這個手法也不陌生,兩千年民進黨贏得選舉,政府公器就是對有功的頭人大放送。只是市政好壞是公家的,選舉輸嬴是個人的事,這樣大刺刺分贓政府資源,人民做何感受?
不論是戰鬥藍或分贓白,在過去的台灣政治都可以看到相仿的手法;經過二十年,民進黨已經年青化,從1.0進化到2.0,不論在防疫上、政府廉能上、國家安全及國際外交上都有長足的進步,藍與白卻還留在二十年前的1.0版,前景會是如何?
(作者為美國加州會計師)自由時報0905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