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10/15 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年會 吳怡農開講
(記者林蓮華/洛杉磯報導)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將於10月15日(周日)中午12點舉辦「2023年會暨募款午宴」,今年特邀主講嘉賓是壯闊台灣聯盟創辦人吳怡農,年會主題「穩健與永續」,午宴將在亞太棕櫚大飯店(Pacific Palms Resort) 隆重登場,即日起開放購票,歡迎大家踴躍來聽聽吳怡農的精彩演講。
吳怡農2020年參加立委第三選區(中山、北松山)選舉對上蔣萬安,魅力橫掃全台,雖然後來又逢補選仍未挑戰成功,但在藍大於綠的艱困選區,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也為民進黨贏得好名聲。今年吳怡農宣佈不參加2024立委選舉,轉向將全付心力建設國防與心防的志業,強化台灣民間防衛力量。目前擔任壯闊台灣聯盟理事長吳怡農認為,自己腳步絕不會停滯,將擴大推動《後盾計畫》,並強調這是他現階段能為台灣國家安全作最有實質幫助的事;當然他未來是不會排除重返政壇,但《後盾計畫》才啓動不久,現在若不做會太晚,他希望先趕快實踐完成這份理想。
吳怡農的學資歷非常優秀,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系,職業生涯初期投入金融業工作十年,期間在美商高盛集團服務,派駐香港。2013年返台,而後進入國軍的陸軍特種部隊服役。吳怡農在政府資歷包括行政院長林全辦公室,負責政府事務安全等跨部會專案;2017-2019年,於國安會擔任專門委員,業務包含國土安全和關鍵基礎設施維護;目前為《壯闊台灣聯盟》的創辦人與理事長,該NGO致力於國家安全與公民參與。
董事長陳柏宇表示,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從 1998 年成立以來,到目前已經過 25 年,這段期間承蒙各位前董事出錢出力努力經營,台灣會館才能建立目前的好名聲,受到鄉親們的肯定。為了傳承及建造台美人在洛杉磯永續的家,身為台美人1.5代接下董事長重責,率領團隊努力促成會館的重建計劃,在年會將為關心的鄉親詳細報告建館計劃的更新內容及目前的進度。
他強調,台館本著「服務、和諧、懷鄉」的宗旨,期待傳承台灣的文化與傳統到永續後代, 為了讓台灣會館以後自足經營,新世代敢於承接,從 2004 年以來,重建會館一直是台美人心中的夢想;最後於2018 年啟動新館計畫募款,感謝大家支持,尤其經歷過疫情兩年多的挑戰,仍然在 2023 年一月成功地獲得市府建照,台灣會館原地重建計劃即將實現。
但是,陳柏宇坦露,因為美國政府為了遏制嚴重的通貨膨脹危機,不斷急速的升息,使得現今建築成本及借貸成本,遠遠高過當初會館的預算,會館若按原計劃已無力應付。所以,新通過的會員大會決議,忍痛放棄不蓋 21 戶住宅了,只重建會館所需的兩層,不僅節省耗費巨資的地下停車場,也解決未來住宅部分產權的可能擔憂,讓會館可以取得全部的產權,而且改變成不向銀行借款的方式來建館,不會造成後輩接手的重大負擔。
據悉,新的建築規劃成本約計1700萬,目前會館已經募到一千萬出頭,只要大家再加把勁,就可以朝向不貸款的施工方向前進。
歡迎大家共襄盛舉,預留時間參加台灣會館 25週年募款午宴。購票詳情可致電會館辦公室 626-307-4881 ,票價分別有$100,$200 及$500 三種價格。購票於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地址3001 Walnut Grove Ave,...
奧勒岡秋季限定「巨大笑臉山」掀熱議
笑得你心裡發寒!近日國外社群媒體上瘋傳一組照片,為一座長著茂密森林的深綠色高山上,竟出現一張非常巨大的黃色笑臉,且無論是笑臉的眼睛、還是嘴巴的形狀,都異常整齊、清楚。不少網友對此議論紛紛,除了爭論這幅畫面是否為後製P圖而成,還有好奇這張笑臉究竟為何出現在此。
社群平台「X」(前Twitter)名為「Science girl」的外國網友,15日發文分享一組2張的照片,結果意外在網上掀起熱議。該名網友在文中透露,照片中莫名出現在深山野林裡的巨大黃色笑臉,並不是他或是別人用軟體後製而成,實際上這張笑臉位在美國奧勒岡州的威拉米納(Willamina)和格蘭德龍德(Grande Ronde)之間,在當地別名「笑臉山」(Smiley Face Hill)。
綜合外媒報導,每年當地10月、季節轉為秋天時,這座山林就會出現這張可愛的笑臉,它的直徑約有300英尺,笑臉的黃色部分是由落葉松組成,而較為深色的眼睛與嘴巴的部分,則是由花旗松構成。報導指出,這張笑臉是在2011年時,由「Hampton Lumber」公司的創辦人漢普頓(David Hampton)和林地經理克里爾(Dennis Creel )一起栽種而成,自此成為當地的秋季熱門觀光景點。自由時報0919
丹麥狂人不搭機遊世界 走了10年行程
丹麥狂人索爾哀怨生得晚,幾乎所有「第一」都已有人稱霸,如今他成功挑戰不搭飛機環遊世界,預計數月的行程卻走了10年。回想台灣,他秒回「福爾摩沙」,大推7-11便利、無敵豆腐料理及宮廟前衛減香。
過去10年間,外號索爾(Thor)的皮德生(Torbjorn Pedersen)挺過腦性瘧疾與持槍醉漢攻擊、搭過酣睡駕駛的高速小巴,7月底才結束旅程。索爾近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滿臉落腮鬍已經修剪大半,但多年累積的舟車勞苦仍沈甸甸壓在肩上,「累炸了」。
索爾2013年10月10日踏出家門,展開苦行僧壯遊,每天預算20美金(約新台幣638元),每個國家至少待24小時,若中斷即宣告失敗,行前找能源企業贊助、貸款、群眾集資,投宿靠層層關係介紹或沙發衝浪,一對台灣夫妻也佛心來信:途經台灣的話,有地方住喔。
2019年4月26日,索爾從高雄上岸。「福爾摩沙」,是他回憶台灣時說的第一句話。
索爾行前聽過各式各樣關於台灣的說法,有人形容台灣是「升級版的中國」,有人把兩岸比喻為貌合神離的一對。待了一週,索爾版本的台灣如下:拿個鍋子裝超多水,再加些中國。也來些日本,撒點美國,偶爾攪拌一下,煮沸一段時間。
「再來點海鹽及大把大把的島嶼精神,佐殖民歷史及澎湃熱帶水果,台灣上桌」。
索爾搭高鐵、逛動物園、新北石門老梅綠石槽、饒河街夜市、貓空及故宮,吃臭豆腐、鴨舌及牛肉麵。然而,這些必吃必去的行程中,特別讓北歐客讚嘆的「景點」反而是台灣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便利商店7-11。
「全球都有7-11,但在台灣(的7-11),可以買票、叫計程車、付帳單加列印,是非常實用的地方」,丹麥的7-11只提供雜貨,大家購物後就走,比溫度比人味,台灣7-11完勝。
令索爾難忘的還有台灣的豆腐料理,「你們怎麼煮得這麼好吃,吃起來都不像豆腐,丹麥沒有這種料理」。若再造訪台灣,索爾說他一定帶太太吉魯姆(Le Gjerum)來碗豆腐煲。
狂人也對台灣宮廟的前衛環保意識印象深刻。他記得台北有座重要廟宇,以前總是香煙裊裊,廟方意識到燒香有害環境,大刀闊斧禁香,鼓勵其他廟跟進,「我覺得這真的走得很前面」。
在台灣的日子難得逸樂懶散,其實在旅程中,索爾許多時候得忙著處理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冗長行政作業,與政府及大使館周旋、出關入關、張羅登船許可、留意去某些國家的順序,先去了A,恐怕進不了B的國門,甚至還卡在香港2年。
2020年抵達香港時遇到大疫來襲,「當時我以為或許能在2、3週或1、2 個月內離開」,無奈迫於邊境管制,旅遊日誌無法更新。但索爾沒閒著,找了份為隔離船員送餐的差事為後續行程籌錢,與吉魯姆也在那時透過線上訂下終身。香港意外成為北歐客的第二家鄉。
索爾腦海出現人生跑馬燈的時刻,發生在2015年的中非。一次是小巴司機飆車卻與滿車乘客一同睡去,高速開離道路,索爾上前急轉方向盤,司機醒了,見方向盤被奪,見笑轉生氣,數秒後搞清楚剛剛差點開進鬼門關,司機才笑了。
還有個大半夜,索爾在叢林路上奔波前往下一站,眼前哨站有3個渾身酒氣的哨警,全副武裝,滿滿敵意,持步槍指著他,「哨警又醉又怒,隨時可能開火,我毫不懷疑自己會死」。
那一刻,索爾百分之百確定生命來到最後幾秒,直說那是非常漫長的夜晚,好在終能安全下莊。索爾絕非百戰天龍馬蓋先,他靠的是冷靜、給予醉漢尊重,有人問話才開口,否則閉嘴,對方向他要任何文件,他絕不囉唆立刻遞上。
在非洲那幾年,索爾搭火車、巴士、船隻或徒步趕路,與官僚周旋,又要當不死鳥,飛闖幾次鬼門關,他想放棄一百萬次。從非洲喀麥隆到加彭是最難過的一關,當時他備齊所有文件、依規定打疫苗,無奈每回來到喀麥隆邊境,檢查站總要他補件,他再花2天時間回首都申請文件。這樣的戲碼上演了幾回,又被拒絕,索爾腿一軟,整個人垮了。
「我當時再也無法承受,我放棄,想回家。我不在乎,沒人在意。我累了,身心俱疲,很痛苦」。
說來也神,這時曾請過的摩托車司機卡林(Abdul Karim)朝他騎來,示意他上車,要載他去路邊小攤子喝些東西。卡林一路笑開懷,不停講著索爾無法也無心理解的語言。這樣的互動持續15分鐘後,索爾竟然滿血回歸,也終於成功入境加彭,並一路長征南非及史瓦帝尼等國。非洲大亂鬥的行程在2017年8月告終,大鬍子背包客北征巴爾幹半島。
他也坦言,路走越遠,旅程越磨人。
索爾剛上路時,日子有99%是冒險,1%是喬行程。坐公車、火車看向窗外、申請簽證,弄住宿及搞定手機SIM卡。他鄉異國,一切碰撞都新鮮。但過了2個月、5個月、10個月,一年後,新鮮的探索變成磨人的日常,搭上另一輛公車、又一班火車、又一張SIM卡、又一頓飯、一家飯店;收拾行李,攤開行李,再次打包,無限輪迴。
「離環遊世界的目標越近,就越像蓋紙牌屋,手中只剩最後兩張牌,當時雙手在抖,非常怕如果做了什麼,一切就會崩塌。壓力山大,同時還必須穩住,不能放棄,不能回家,不能拋下一切與親友團聚,過自由的生活。」
今年44歲的索爾,10年花了約7萬2000美元(約新台幣230萬元),走完203個國家及地區,7月26日搭乘丹麥航商馬士基(Maersk)貨櫃船,一身疲憊回到故鄉。究竟為什麼非要爭第一、制霸全球不可?索爾笑了,說自己就是容易被不凡的事物吸引,人生在世,就算平凡正常,仍要盡力帶來一些影響。
這一個月來,歸國狂人接連受訪、弄紀錄片、寫書,也想與朋友及家人聚聚。對於想挑戰壯遊的勇者,索爾不建議複製他的作法。「因為這有夠難、很複雜」,但他建議每個人都旅行,不一定要跨越國界,也可以去不同城市,與人們相遇、交流,聆聽及學習,學點當地語言。
最重要的是,除了足跡,什麼也別留下。中央社0906
密西西比州捕獲巨鱷 長度逾4.3公尺
密西西比州(Mississippi)居民近日捕獲一隻巨大鱷魚,當地野生動物、漁業和公園部門表示,這隻鱷魚重達364公斤,長度突破4.3公尺,打破原先的紀錄,成為當地有史以來捕獲最長的鱷魚。
綜合外媒報導,密西西比州4居民伍茲(Don Woods)、懷特(Tanner White)、托馬斯(Will Thomas)與克拉克(Joey Clark)是於上週六(26日)在密西西比州西部的亞祖河(Yazoo River)支流向日葵河(Sunflower River)抓到這隻巨大鱷魚,測量後體重高達802.5磅,約364公斤,長度達14.3英尺,大約為4.3公尺,比原本的紀錄還要超出2英寸,成為該州最長的鱷魚。
外媒指出,現年43歲的律師托馬斯為獵人團的一員,回憶起捕獲過程,他說,「當時真的是一片混亂,當你的釣竿拉著一隻重達800磅的動物,長的像怪獸,又不斷向你靠近,每個人都會嚇到,腎上腺素也會隨之爆發」,在經歷一陣力量對決後,獵人團用獵槍將其射死,並用繩索套住鱷魚,帶至相關機構量測。
托馬斯說,「一開始抓到時只覺得牠就是一隻很大的鱷魚,直到發現牠超過14英尺時,整個人才興奮起來」,密西西比州野生動物、魚類與公園部亦在臉書發文,認證他們一行人捕獲的鱷魚打破該州雄性鱷魚長度新紀錄,「身長達4.34公尺、腹圍達1.68公尺、尾圍1.18公尺、重約364公斤」。
美國密西西比州從2005年開始舉辦鱷魚狩獵祭,定於每年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開始,為期10天。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四個人花了7個小時,才將鱷魚帶上岸,量測完後亦將大約172公斤的鱷魚肉分給當地救援機構,供給有需要的庇護所配給食物。
這條破紀錄的鱷魚腳上還標有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標籤,致電後才發現,原來這隻鱷魚以前有人養,2005年時,維克斯堡(Vicksburg)一位居民致電世界糧食計劃署,要求牠們協助轉移這隻「討人厭的鱷魚」,隨後牠被放生到了亞祖河,當時體長僅為10.11英尺,大約3.08公尺。自由時報0830
杭廷頓圖書館屍花綻放 遊客爭相聞臭
洛杉磯的杭廷頓圖書館(Huntington Library)近日出現數年難得一見的奇景。種植在圖書館溫室內的「巨花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ium)於本週綻放,由於開花時它會散發濃烈惡臭,亦被俗稱為「屍花」(corpse flower)。數年才綻放一次的巨花魔芋加上特殊的惡臭味,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朝聖,一睹風采。
據外媒報導,巨花魔芋主要由數百朵小花組成,高度相當於一名成年人的身高,不過雄花與雌花的開花時間略有不同,且數年才綻放一次,儘管如此,巨花魔芋在開花1個月前就會出現徵兆。
溫室園丁鄧恩(Bryce Dunn)表示,巨花魔芋聞起來有股腐肉味,「它試圖吸引蒼蠅來替它授粉,只要散發越濃的臭味,就能吸引越多蒼蠅,它就能生長得更好。」不過,正如所有美麗的花卉一樣,想一睹風采就得趕緊把握時間。鄧恩說明,儘管巨花魔芋相當壯觀,不過它的花期非常短暫,「花朵一旦綻放,就會在48小時內凋零」。
許多遊客紛紛前往杭廷頓圖書館朝聖,遊客戴安娜·杜(Diana Doo)受訪時表示,「這是相當罕見的大事,我想我很幸運能看見它。」;而遊客魯爾莫爾(Paul Rulmohr)則認為命名為「屍花」似乎不太準確,「我不會說它的味道像屍臭,反而更像城裡的垃圾桶」。自由時報0829
新研究:熱帶雨林恐因太熱無法進行光合作用
一項新研究表明,從南美洲到東南亞的熱帶森林,一些葉子變得非常熱以至於不再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恐對世界產生巨大的潛在影響。
據《CNN》 報導,來自美國、澳洲、巴西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週三(23日)在科學權威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報告,指葉子的溫度達到46.7℃左右時,葉子的光合作用能力(即從二氧化碳、陽光和水產生能量的過程)會開始失效,樹葉的溫度通常比氣溫高得多。
北亞利桑那大學生態信息學副教授、該研究報告作者道蒂(Christopher Doughty)表示,科學家們發現,森林樹冠平均溫度最高可達攝氏34度,但有些甚至超過攝氏40度。目前,已有0.01%的葉子已經超過了溫度閾值,超過該閾值,它們的光合作用能力就會崩潰,可能會殺死葉子和樹木。
報告稱,這個比例雖然很小,但隨著地球暖化,數字將會增加,對世界熱帶森林構成威脅。熱帶森林覆蓋了地球約12%的面積,擁有世界一半以上的物種,它們還在吸收和儲存碳以及幫助調節全球氣候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道蒂直言:「一旦開始失去部分森林,甚至個別樹上的葉子,就會出現各種各樣負面的潛在反饋。」自由時報0823
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布「環狀星雲」新照 揭露前所未有細節
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日前拍下夜空最著名天體景觀之一、位於北半球天琴座的「環狀星雲」(Ring Nebula)的影像,現又釋出由韋伯望遠鏡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所拍攝的影像,揭露「環狀星雲」更多的細節。
綜合媒體報導,韋伯太空望遠鏡再度公布最新的「環狀星雲」照,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所拍下的「環狀星雲」新照,這批新照片擁有前所未有的空間解析度和光譜敏感度,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羅傑·韋森(Roger Wesson)表示:「當第一次看到這些圖像時,我們被其中的大量細節給震驚到了。」
「環狀星雲」位於北半球天琴座,距離地球約2600光年,為處於生命末期的恆星影像。在這段時期,死亡中的恆星將自己的外層排出至太空中,形成持續擴散且色彩繽紛的繁複外層。
韋伯太空望遠鏡新照顯示,在明亮的光環之外,有著奇怪的「尖峰」向中心恆星以外的地方發散,這些「尖峰」在紅外線中很突出,但在哈伯望遠鏡中只能非常微弱地顯示。
另外專家驚訝發現,星雲環外部區域有著同心特徵的特殊細節,大約10個同心圓弧位於主環外緣之外;韋森表示,當一顆恆星演化成環狀星雲時,「據我們所知,沒有一個過程有這樣的時間段」,這些環表明該系統中一定有一顆伴星,其軌道與中心恆星的距離就像冥王星與太陽的距離一樣遠,這是以前望遠鏡所未能拍到的細節。
韋森認為,當垂死的恆星擺脫大氣層時,伴星塑造了流出物並雕刻了它,以前的望遠鏡沒有足夠的靈敏度和解析度來揭示這種微妙的效應,「那麼球形恆星是如何形成像環形星雲這樣結構複雜的星雲呢?來自雙星伴侶的一點幫助很可能是答案的一部分。」自由時報0822
韋伯望遠鏡拍到神祕天體 可能是2星系碰撞結果
美國太空總署(NASA)日前公布,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以近紅外線捕捉一對恆星的最新影像,其中一張照片的背景一角,竟出現了一個閃閃發光、類似「問號」形狀的天體。據科學家指出,這很可能是2個星系相互碰撞、合併後所產生的結果。
綜合外媒報導,這張由NASA在7月26日釋出、以近紅外線拍到的原始照片,是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到距離地球1470光年、位於銀河系內船帆座(Vela constellation)的一對名為「赫比格-哈羅46/47」(Herbig-Haro 46/47)年輕恆星的影像。受到眾人關注的問號物體,正好位在這張照片的一角。
報導指出,這對恆星仍在活躍狀態,且圍繞著彼此運行。自1950年代起,太空與地面望遠鏡就在觀測與研究這對恆星,但一直到NASA斥資約90億美元(約新台幣億)打造的韋伯太空望遠鏡啟用,才拍到迄今解析度最高的影像。然而,被拍攝到的神秘「宇宙問號」,科學家尚未仔細觀測或研究過,因此無法確切得知此物體的起源與組成。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科學探索行動是由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管理,該研究所的外聯科學家布里特(Christopher Britt)認為,被拍攝到的「問號」很可能是2個星系合併的結果,「我們的銀河系外還有許多的星系,隨著星系在宇宙時間內增長與演化,它們有時候會與附近鄰居相撞。當那種情況發生,它們可能會被扭曲成所有不同形狀,顯然包括問號在內」。
其他專家則表示,這可能是首次看到這種特定物體,但星系合併成像「問號」的形狀先前也曾發生過,包括烏鴉座(Corvus constellation)天線星系(Antennae Galaxies),也曾出現過問號翻轉的形狀。布里特還指出,大多數的星系在形成的歷史中,有許多類似這種的相互作用,但不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自由時報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