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五月 30, 2023

News


加州盃國際曲棍球分齡錦標賽 彰化平和國小四連冠

(記者林蓮華/洛杉磯報導)「美國加州盃國際曲棍球分齡錦標賽」於南加州范杜拉縣(Ventura County) Moorpark College舉辦,經過5月27日起連續3天的比賽,參加12歲以下分組,來自台灣的彰化縣平和國小隊,一路殺進29日(周一)冠軍賽,對上地主隊Moorpark,最後以 7:0完勝,平和國小隊超厲害更締造所有賽程零失分完勝對手的佳績奪冠,也是繼2017年、2018年、2019年之後拿下四連冠。 疫情連續三年比賽停辦,解封後平和國小再次受邀,於5月25日出發赴美比賽。平和國小曲棍球隊長方莧期表示,為了這次出國參賽,球員、教練和家長們都準備了很久,非常感謝各界的贊助,讓球隊能夠順利出發美國比賽,每位球員在每一場比賽都全力以赴,最終也不負眾望完成四連冠,把冠軍獎盃帶回台灣。 教練李騰煬欣慰地指出,該隊成立至今30年,因為2017年、2018年、2019年三連冠,所以球員都求好心切承擔拿冠軍的壓力;為了應付美國球員高大的體型差距,球員比平日更嚴格練習,特別加強射門、防守、操場練跑等體能訓練,彌補體型不足,就強化靈活度和敏捷反應,總算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拿下完勝零失分的秘訣?他認為守門員化險為夷擋下每一球,表現非常傑出,同時每位球員彼此默契信任,拚命衝刺,十分聽從教練的指揮調度,團結合作,缺一不可。 除了體型考量,台灣練習是平地,但美國是天然草地。隨團教練劉品慧也是平和國小畢業的校友,她說道:「所以,球員還必需適應草地的跑法和打法,甚至拿球杆揮球的角度也不一樣,在現場作了調整,對球員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索幸累積30年成軍的經驗,該校也研究一種獨門秘技的打法,竟然此次每場比賽都是完勝對手,所以吸引不少其它球隊教練試圖一探究竟。 另外,這屆球員全是第一次來到加州,教練擔心他們水土不服、台美兩地日夜顛倒的時差,所以嚴格控制飲食,監督生活規律,確保球員在場上不易出錯得以良好發揮。 校長張鴻章堅持要求球員在球場上表現優異,場外也不能荒廢學業。他更盼望選手此行更大的收穫來自於球員「以球會友」,訓練他們學習如同美國小朋友一樣大方,享受比賽成績以外,更重要的是伸出友誼之手結交朋友,譬如鼓勵球員們和亞軍地主隊球員相互在球衣上簽名,留下珍貴的記念,開拓國際視野。 張鴻章也感謝僑民孟心韻的聯絡協助照護,還有大洛杉磯地區西北區僑民的支持與幫助,除了在場為小球員助陣加油,還自掏腰包補給物資,讓他們在美國異地也能感受到台灣濃濃的人情味。 此次共有15名台灣小將赴美參與國際賽,其中最小的是四年級11歲,最年長的則是六年級12歲。分別是方莧期、林威丞、郭勁、顏上淯、蕭聖爵、陳靖丰、簡琨璋、陳涵鈺、張淮甯、洪芊渝、李亭諭、丁冠語、吳菲洵、陳郁臻等人。他們獲得冠軍後,小球員們將前往迪士尼、環球影城等加州知名景點,預計6月2日離美返台。

英「樹狀」電動車充電站 年底正式生產

英國一家科技公司研發出新型的「樹狀」電動車充電站,樹頂擁有寬7公尺的太陽能板,並且可以透過特殊葉片捕捉太陽能。目前公司已打造出等比例的設備,可望在年底正式生產,外媒估計很快就會出現在英國的各大商場和停車場內。 根據《CNN》報導,公司的CEO表示,由於英國的充電基礎設施十分不足,因此希望未來能與電動車設施的供應商密切合作。目前公司已經收到首批「200棵樹的訂單」,將投入到英國和歐洲的充電站使用。 許多科技公司曾為電動車市場提供太陽能車棚,但延伸到停車位上方的車棚看起來就像覆蓋太陽能板的公車站,缺少設計感。於是該公司針對美觀問題設計出特殊的「太陽能樹」,樹頂擁有寬7公尺的太陽能板,並且能透過葉片捕捉太陽能,再將能源儲存在樹幹內的電池中。目前該公司已經打造出原尺寸一半的設備模型,預計將在年底正式生產。自由時報0530

AI幫忙! 全新抗生素 可抗超級細菌

科學期刊「自然─化學生物學」(Nature Chemical Biology)廿五日刊登的研究顯示,加拿大麥馬斯特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群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AI),發現一種全新抗生素Abaucin,可用於對抗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重大威脅」的超級細菌「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科學家表示,AI能夠大幅加速新藥物的研發,此為AI推動科學和醫學變革的最新案例。 鮑氏不動桿菌會造成肺炎、腦膜炎和其他嚴重感染,對需要呼吸器與血液導管,以及開放性傷口的患者構成生命威脅。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指出,這種細菌還會「定殖」或生存在患者體內,卻又不會引發感染或病徵。協助主導研究的麥馬斯特大學生物醫學及生物化學系助理教授史托克斯表示,鮑氏不動桿菌是頭號公敵,幾乎對每一種抗生素都具有抗藥性。 抗生素能夠殺死細菌,然而,數十年來新型藥物的缺乏,加上細菌不斷演化出抗生素抗藥性的特性,估計每年有逾一百萬人因此死亡。為了要找到有效對付鮑氏不動桿菌的抗生素,科學家首先利用AI分析六六八○種現存藥物的結構能否阻止鮑氏不動桿菌繁殖,或是殺死它。僅花費一個半小時,AI就挑出可能有效的二四○種藥物,再由科學家透過實驗從中篩選出九種,最後找到最有效的Abaucin。 精準對抗鮑氏不動桿菌 降低抗藥性 實驗結果顯示,Abaucin能用於治療老鼠身上的傷口感染,而且能殺死病患身上的鮑氏不動桿菌樣本。史托克斯說,下一步是要讓這項藥物更加完善,接著進入臨床實驗階段,期待第一款AI抗生素能夠在二○三○年上市。 許多抗生素能一網打盡多種細菌,但Abaucin只能用於鮑氏不動桿菌,無法殺死其他細菌。科學家認為,Abaucin對抗病毒的準確性,能提升細菌演化出抗藥性的難度,產生的副作用也較少。自由時報0526

馬斯克投資大腦晶片 美核准人體試驗

美國商業大亨馬斯克旗下神經科學新創公司Neuralink致力研發的「人腦─機器介面」技術,廿五日終於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進行將晶片植入大腦的首次人體臨床試驗。這項技術旨在讓人腦直接與電腦溝通,希望協助治療阿茲海默症、失智症、脊髓損傷等神經系統疾病,或令癱瘓患者可透過想法操縱智慧型裝置。 Neuralink團隊透過「推特」發文表示,「這是重要的第一步,有一天我們的技術將造福更多人。」不過,試驗尚未開放招聘,也不清楚何時會開始。前FDA官員、科羅拉多大學神經學副教授威爾則說,Neuralink可展開人體試驗,代表已通過臨床前的安全測試及各項測試,但Neuralink的人腦晶片距離商業化可能還需要至少五至十年。 目標幫助失去視力、脊髓損傷等患者 據了解,Neuralink設計出約硬幣大小、用以讀取大腦訊號的晶片,以及負責將晶片植入大腦皮層表面的手術機器人。這個全自動機器人會執行打開頭皮、切除部分頭骨、植入晶片及縫合切口等過程,且可自動避開血管。晶片入腦後,上頭的薄電極可直接穿透腦細胞,監測神經元訊號,再透過藍牙無線傳輸至手機或電腦裝置。馬斯克去年十一月表示,這組晶片還可以定期升級。 Neuralink先前已將原型晶片植入猴子頭骨中,並曾展示幾隻猴子「玩」基礎電動遊戲,或透過晶片在螢幕上移動游標等成果。在此之前,晶片也曾被植入豬腦,成功預測小豬走路時各關節的動作。 馬斯克表示,Neuralink希望透過在人腦中植入晶片,讓失去視力或行動能力的人恢復能力,首先從幾乎無力控制肌肉的人開始,「我們也相信可讓脊髓損傷的人有機會恢復全身功能」。馬斯克期盼,大腦晶片亦可協助治療肥胖、自閉、憂鬱及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並可協助瀏覽網頁,甚至上傳記憶及心電感應。自由時報0526

半癱12年植入「腦-脊髓介面」荷男「想」走就走

瑞士一項研究藉由在大腦植入「腦—脊髓介面」,為一名下半身癱瘓十二年的荷蘭男子,重新建立起大腦與脊髓間的訊號傳遞,成功讓這名男子以意念控制活動力,現在已經能行走、爬樓梯。 這名現年四十歲的男子奧斯坎(Gert-Jan Oskam),十二年前因一場單車意外傷及頸部以下的脊髓,導致下半身癱瘓。「腦—脊髓介面」在他的大腦和受傷部位神經之間搭起「數位橋樑」,讓他得以重拾之前「沒有的自由」。 瑞士洛桑大學醫院神經外科學教授布洛赫(Jocelyne Bloch)廿四日在「自然」期刊發表的這項研究,是以二○一八年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庫爾蒂納(Gregoire Courtine)所做的研究為基礎。奧斯坎參與當年的研究,透過脊髓植入物產生電脈衝,讓他一次能走上幾步,但步態宛如機器人,而且需要按鈕啟動。三年後,對他行走能力的改善程度也陷入停滯。 連結大腦與脊髓植入物訊號 進而產生動作 布洛赫的研究是在奧斯坎大腦負責控制運動能力的運動皮層,植入兩個各有六十四個電極的植入物,偵測大腦該部位神經活動電子訊號、也就是奧斯坎的意念,即時無線傳輸到他所戴頭盔上的感測器,再傳到奧斯坎背包中的電腦,利用研究團隊開發出的演算法解譯這些訊號後,傳到脊髓植入物以脈衝刺激產生他想做出的動作。庫爾蒂納說,之前的植入物「比較是事先設定好的刺激」,產生機器人般的步伐運動,「現在完全不同,因為奧斯坎對刺激參數有完整控制權,這意味著他能停下來、能走、能爬上樓梯」。 利用「腦—脊髓介面」經過約四十回合的復健後,奧斯坎重拾自主活動雙腿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之前光靠脊髓植入物不可能辦到的,他現在走路雖然緩慢,但步態自然多了,一次能走超過一百公尺,能走在不平的路面,在無支撐下站著兩到三分鐘,且即使沒有使用這套介面也能走上一小段,意味著使用新裝置的行走訓練,進一步促使沒有完全損毀的神經細胞復原。 庫爾蒂納相信,將大腦與脊髓神經重新連結,有助脊髓神經再生,找回患者失去的部分控制力。奧斯坎說,「之前是(電脈衝)刺激在控制他,現在是我透過我的意念在控制刺激」。自由時報0525

世界14頂峰還差2座 84歲登山家挑戰第13座腿傷失利

84歲西班牙登山家方坦挑戰完登「世界14頂峰」,日前攀登個人第13座時腿部骨折而被迫下撤基地營,已獲後送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醫院接受治療。 法新社報導,方坦(Carlos Soria Fontan)希望創下完登「世界14頂峰」最年長者紀錄。他已經完成12座,只差最後兩座。所謂「世界14頂峰」意指地球上海拔8000公尺以上的14座高山。 方坦之前13度挑戰他的第13座目標-8167公尺高的刀拉吉利峰(Dhaulagiri)-都未竟全功。這次又在距離山頂高度不到700公尺處止步。 嚮導服務公司「七峰跋涉」(Seven Summit Treks)的古拉干(Thaneshwor Guragain)告訴法新社:「他在海拔超過7500公尺附近發生意外,腿部受傷。」 「他昨天被帶到2號營,今天空運後送到加德滿都。」他昨天的臉書貼文表示,團隊中一名尼泊爾嚮導跌倒,這個意外導致方坦腿部骨折。 今天的貼文證實方坦已回到尼泊爾首都接受治療,並且「謝謝大家的支持」。他沒透露是否打算進行第15次挑戰。 方坦在過了50歲生日後不久挑戰他的首座海拔8000公尺以上高山-巴基斯坦境內的南加巴背峰(Nanga Parbat);72歲以前完登第10座,並在77歲以前完成12座。 世界前10座最高峰有8座位於尼泊爾境內,每到春天溫暖且風力堪稱平靜時節,總有數以百計登山家前往探險。 當局今年登山季已核發超過1000張攀登許可證,其中包括申請攀升刀拉吉利峰的37張許可證。 尼泊爾山岳攀登季節從3月到5月,之後氣候變差,待在山區並不安全。中央社0518

已居住水下旅館74天!美教授打破水下生活最久世界紀錄

美國一名55歲的大學教授,人稱「深海先生」的迪圖理(Joseph Dituri)上週末在佛羅里達州南部拉戈島的海底旅館已住滿74天,打破沒有減壓設備在水下生活最久的世界紀錄。 綜合外媒報導,南佛羅里達大學研究員兼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博士迪圖理,是擁有超過28年經驗的美國海軍潛水員。迪圖理於3月1日入住位於拉戈島(Key Largo)潟湖底部、深度為水下9公尺多的朱爾斯海底小屋(Jules' Undersea Lodge),開啟他常駐海底旅館的「海王星100天計畫」(Project 100 Neptune)。 此計劃於5月13日進行至第74天,已打破先前由2名來自田納西州(Tennessee)的大學教授於2014年在同一地點創下的紀錄73天2小時34分鐘,成功刷新水下生活最長紀錄。 迪圖理表示,雖已刷新紀錄,不過仍將依照原定計畫,在水底待到6月9日完成他的百日計畫「我們很高興紀錄達標,但我們還有更多科學工作要進行,不會就此停止」。 此計畫的研究主題包括生理學結合對醫學、海洋研究、教育,以及監測人體長期處於極端壓力下的反應,迪圖理表示,他認為細胞在承受水下壓力後,不到5天就會成長為2倍,此作用有助於預防疾病,並認為高壓能增加腦部血流。 迪圖理在水下期間透過醫療團隊進行血壓測量、心電圖等各種生理數據進行分析以及長期隔離和禁閉是否對身心理造成影響。除了完成研究外,迪圖理也在其他時間進行線上授課,並持續與外界接觸。據報導,迪圖理所居住的海底旅館和潛艇不同,並未利用任何技術來減低水壓,而在水下期間迪圖也利用微波爐烹調雞蛋、鮭魚等高蛋白食品,並堅持每天做伏地挺身,午睡1小時來維持身體健康。 迪圖理表示,計畫背後的想法是「讓人類在海中居住,透過實際在海中生活並真正善待海洋,以保護海洋。」即使目前適應良好,也非常喜歡生活在海底,不過他說,他非常懷念陸地上溫暖的陽光。自由時報0515

26度登頂聖母峰 尼泊爾雪巴人成世界紀錄第2人

一名尼泊爾官員表示,尼泊爾雪巴嚮導帕桑.達瓦.雪巴(Pasang Dawa Sherpa)今天第26度登頂聖母峰(Mount Everest),成為全球第2位實現此壯舉的人。 路透社報導,政府旅遊局官員寇瑞拉(Bigyan Koirala)表示,46歲的帕桑.達瓦.雪巴站上了8849公尺的頂峰,與卡米.瑞塔.雪巴(Kami Rita Sherpa)共享登頂次數的紀錄。 目前也正在攀登聖母峰的卡米.瑞塔如果成功登頂,可能將創造另一項紀錄。 雇用帕桑.達瓦的Imagine Nepal Treks健行公司表示,帕桑.達瓦是與一位匈牙利客戶攀登到山頂。 公司職員達瓦.夫提.雪巴(Dawa Futi Sherpa)告訴路透社:「他們(帕桑.達瓦和客戶)正在從山頂移動下山,狀態良好。」 雪巴人以卓越的登山技巧聞名,他們主要以擔任外國客戶的山上嚮導維生。 達瓦.夫提提到,一名巴基斯坦女子奇亞尼(Naila Kiani)也在今天登頂,成為今年攀登季節中第一位登頂的外國登山者,3月到5月是聖母峰的攀登季節。 路透社無法獨立證實這項消息。 根據「喜馬拉雅時報」(The Himalayan Times),37歲的奇亞尼是駐在杜拜的銀行家,在攀登聖母峰前,她已登上全球14座最高峰中的其中4座。 尼泊爾當局今年已經為希望攻頂聖母峰的外國登山者發放了467張登山證,刷新了紀錄。 每位登山者通常都有最少1名雪巴嚮導同行,這加劇了狹窄的攻頂之路可能會過於擁擠的擔憂,聖母峰的攻頂之路被稱為「希拉瑞之階」(Hillary Step)。 根據喜馬拉雅資料庫和尼泊爾官員,自從1953年希拉瑞爵士(Sir Edmund Hillary)和雪巴人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首度登頂後,聖母峰的攀登人數已突破1萬1000次,約有320人在攀登過程中喪生。中央社0514